(轉載) 美容美發亂象(五) 美容院施展“連環計”
本文轉載自《遼寧法制報》,敬請周知。
近年來,隨著美容行業的快速發展,與美容相關的消費糾紛也日漸增多。美容院通常會以免費體驗、低價團購作誘餌招攬顧客,一旦進店就強迫消費者購買產品或辦理消費卡,施展“連環計”,讓顧客頻繁交錢。
陷阱一:“免費體驗”引君入甕
“只要把顧客吸引進來,自然有辦法掏空口袋。”記者調查發現,美容院為了吸引顧客辦卡,經常大拋“免費餡餅”。美麗承諾讓不少消費者為之心動,禁不住誘惑投資,可辦了卡之后,美容院的美麗承諾大都成了空頭支票。從免費美容到辦一張普通的護理卡,從包月再到包年。
市民午小姐向本報反映,去年4月,她跟朋友在逛街時,一群年輕小伙滿臉笑容地湊了上來,不停地給她們介紹美容院正在進行的免費皮膚護理體驗,“還可以送產品,耽擱不了太多時間”。午小姐和朋友開始有些猶豫,但在他們的一再勸說下,也有些動心,便隨著他們來到一家美容店,緊接著,美容師開始大肆宣傳自己產品的神奇療效,午小姐出于對美容師的信任,最后辦了一張價值800元的美容養生卡。此后,午小姐在美容院的連環誘惑下,就像上了癮一樣,將大把大把的辛苦錢撒到了美容院。美容做了,效果卻一點不明顯,又過了半個月,午小姐再次去做美容,美容院卻一反常態,提出養生卡必須在一年內消費完,而且美容師的服務態度也180度大轉彎,午小姐只能忍氣吞聲。
【對策】“美容行業的確存在一些亂象,如在商圈步行街發放免費美容體驗券、邀請消費者去做免費美容體驗。”省消費者協會商品服務監督部工作人員何民提醒廣大消費者,對于街頭的這種“拉客”行為,要謹慎小心,盡可能選擇設備較好、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醫療美容經營許可證等審批手續齊全的醫療美容機構或醫院,并保留相關合同和票據,不要輕信美容廣告宣傳,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消費者真正體驗時,各種附加收費項目也隨之產生。做美容前消費者要詳細了解什么項目免費,什么項目收費,如果只想體驗免費項目,應事先聲明,以免上當受騙。若在消費過程中上當受騙、遇到店方欺詐、強制消費、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等情況,應保留證據并及時向工商部門撥打12315舉報熱線以及向有關部門舉報或報警,依法保護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
陷阱二:虛假宣傳誘惑消費
記者注意到,“三天嫩膚美白”、“七天瘦身”、“一周讓你白回來”、“不整容也能讓你擁有無痕美肌”等夸張的美容院廣告宣傳,在地鐵、車站、繁華商業街等人流多的地方隨處可見,一些較大型的美容機構通常會找當紅影視明星代言,而小型的則往往會以美容前后照片對比來招攬客人??僧斚M者花費巨資試圖通過美容院達到改造自己的目的時,卻往往發現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取得反效果,而美容院卻以種種理由不予退款賠償。
強調在短時間內達到某種顯著效果,是這類夸張廣告的第一大特點。小寧是沈陽某大學大三的在校生,她從小就胖,即將要畢業找工作了,怕身材影響面試結果,于是在一家美容院“10天瘦10斤,不瘦不要錢”的誘惑下,花了將近兩個月的生活費1000元辦了美容卡。兩個月過去了,小寧依然“胖并苦惱著”。她茫然地問記者:“我可以投訴美容院嗎?”
沈陽一位白領侯小姐在一家號稱由法國蘭蔻授權的美容院花巨資接受美容服務,結果卻導致臉部皮膚嚴重濕疹,美容變毀容。隨后她詢問了許多美容“業內人士”,誰都表示沒有見過這個牌子,仔細觀察發現這個“國際品牌”原來出自廣州一個沒什么名氣的廠家。
馮小姐剖腹產后,肚子上留下了難看的妊娠紋。一日,馮小姐在雜志上看到了一美容機構發布的廣告,宣稱自己是專業祛妊娠紋、體紋、疤痕、豐胸、減肥等的美容機構。禁不住誘惑的馮小姐馬上來到了這家美容院,當時,美容師承諾祛除刀疤只需一個療程、十次就可以做好。馮小姐陸續支付了28000元的服務費。一個療程后,馮小姐發現疤痕并沒有消除,其他項目也與其承諾的效果差距甚遠。她越想越覺得受騙了,自己花了這么多錢卻沒什么效果,滿腔怨氣的她找到美容院要求退款,但是遭到拒絕。
【對策】何民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各類美容機構為牟利都競相采取各種手段拉攏客戶,有些甚至不惜采取虛假夸大宣傳,甚至詐騙的手法。消費者在面對各種宣傳廣告的時候,一定要留意各種“陷阱”。在接受服務前要知道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接受同樣的服務最終得到的效果自然不同,不能輕易相信宣傳效果;面對服務人員時,不要輕易辦理各種價格昂貴的貴賓打折卡,如果嘗試幾次服務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效果,就不必繼續浪費時間和金錢了。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在選擇服務機構時,一定要核實服務提供機構和美容師的相關資質,對美容機構的各種承諾,也有必要落實到紙上。萬一之后遇到糾紛,就可以避免有口說不清的狀況了。
陷阱三:"韓國醫生"可能有假
“來自韓國的整形醫生操刀”、“韓國品質”等等宣傳語著實吸引人,整形機構以各種噱頭吸引愛美女性,如走在大街小巷,不少整形廣告都號稱自家的整形醫生來自韓國,且是最頂尖的,為很多明星都操刀過。但事實上,業內人士表示,所謂的韓國一流的醫生多數是假冒的,或者僅僅是韓國的"江湖醫生","好的韓國醫生在當地都忙不過來呢,哪有空跑中國來?"
已經參加工作的小陶,為了讓自己的五官看起來更立體,在一家美容醫院進行開眼角、割雙眼皮、假體隆鼻手術,為其手術的是醫院隆重推薦的"韓國醫生"。誰承想,整形反倒成了"毀容"。小陶在做完手術后不久就感到開過眼角的雙眼呈現左右大小不一的狀況,小陶開始懷疑為自己做手術的韓國醫生的資質,她登錄衛生局網站,但是查詢不到該醫生在中國的職業醫師信息。
近日,記者來到一家掛著“中韓頂級專家團隊”、“韓國美鼻專家尹智榮坐鎮”等宣傳標語的美容機構,以咨詢做雙眼皮為名與客服進行了一番交談。在了解了基本情況之后,這位自稱王醫生的人推薦記者做一種名為"顯微靈動雙眼皮"的手術,并稱做這種手術效果非常好。當記者再次詢問是否由韓國醫生主刀時,該醫生表示如果選擇韓國醫生進行手術不僅要預約,價格也要比國內醫生貴許多,手術費用在3萬元以上。而據記者了解,在普通公立醫院做雙眼皮手術一般只收費3000元至5000元。
業內人士透露,每到暑假,總有一些所謂的韓國醫生到處走穴,在賓館甚至居民區里租個房間就開始給患者打美容針,有的是美白、有的是除皺,還有注射假體隆胸 而這些所謂的韓國醫生,不一定有正規的執業資格,存在很大風險。而除了注射本身的問題外,賓館、居民樓的衛生環境根本達不到手術條件,很容易造成感染。另外,這些醫生幾日后就走,以后再出現問題,很難再追究其法律責任和進行賠償。
今年1月14日,大連市衛生監督所接到舉報稱大連藝星美容醫院聘用韓國"醫師"李春新無證行醫。經現場檢查證實,李春新的《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批準日期為2014年1月7日),其本人于2013年12月15日、16日,在未取得大連市衛生局簽發的《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情況下,為曲某等四名患者實施下瞼眼袋整形術等美容整形手術。根據法律法規,衛生監督機構給予該院罰款人民幣2900元的行政處罰。給予李春新罰款人民幣4000元的行政處罰。
此外,針對中國公民在韓國因為整形而發生糾紛,中國駐韓使館已不止一次發出提醒。其實不管是去韓國"改頭換面",還是在國內讓這些走穴的韓國醫生操刀,中國消費者都面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一旦手術失敗維權成本巨大。
【對策】何民表示,其實,衛生部早已出臺《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是指在外國取得合法行醫權的外籍醫師,應邀、應聘或申請來華從事不超過一年期限的臨床診斷、治療業務活動。根據《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來華短期行醫的外籍醫生:必須經過注冊,取得《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必須有在華醫療機構作為邀請和聘用單位并簽訂協議,有多家單位的,要分別簽訂協議,未簽訂協議的,若涉及民事責任由在華醫療機構承擔。提醒消費者,在實施美容整形時,如果美容機構承諾外籍醫生手術,美容者需要謹慎,必須對外籍醫生"驗明正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這個證件也是準入的標準,美容機構也有義務為消費者提供。
陷阱四:步步為營說服辦卡
記者在幾家美容店暗訪時發現,美容店人員在教美容手法的同時,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教學員如何說服顧客辦會員卡買產品。
“推銷是講究技巧的,嘴巴要甜、要勤快,耐心和顧客從拉家常、噓寒問暖開始,通過不斷套詞,說服顧客充值辦卡。”某美容美發店的區域經理稱。
在某美容中心,記者與工作人員交談了解到,美容師的工資由底薪和提成組成。每名美容師的月個人業績必須達到一萬元,包括向客人賣產品、賣卡等服務。美容師自有一套向客人推銷服務的方法,在員工休息室的墻上,貼有應對顧客的文字樣本。盡管美容院有顧客的檔案,但會員來消費都要出示會員卡,一旦丟卡需要重新花50元補卡。記者暗訪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會員來補卡,他們說這種卡片很容易丟失。
記者暗訪還發現,一些美容美發機構推出的會員儲值卡金額都很大,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持有會員卡可以享受低折扣。假如顧客充值2000元,可以理發100次,即使按每年理24次計算,也需要大約4年才能用完。這期間,一旦理發店關門或搬遷,顧客就損失大,一些會員不得不經常來店里做頭發和美容等。
【行動】沈陽走訪調查美發美容機構
近日,遼寧省美發美容行業協會專項整治行動聯動小組分別對沈陽市皇姑區、和平區和鐵西區商業繁華地帶的共80多家美發美容機構進行了走訪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企業仍存在未醒目公示相關證照、對顧客未明碼實價、預付卡管理未符合要求、員工不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等問題。希望通過此次的整治行動,有效治理行業違法侵權的不正之風,幫助行業推行亮證經營。
今年6月,遼寧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遼寧省服務業委員會、遼寧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遼寧省美發美容行業協會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遼寧省美發美容行業侵權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的紅頭文件。隨即,7月-10月,在全省范圍開展美發美容行業侵權違法行為的專項整治行動。遼寧省美發美容行業協會作為整頓工作小組其中的組成單位,負責前期的監督和調查工作。